一、学习初衷
(1)个人介绍
我是2025届帆软学习班学员(学号:2448234)。目前就职于新希望夏进乳业品控主管一职,我的日常工作核心围绕着大量的报表统计和深入的质量分析。一直以来,Excel 是我主要的工具,但说实话,效率确实不高。最让我头疼的是,每次需要分析不同的质量问题,都得从头开始整理、处理数据,重复劳动占据了太多宝贵时间。
(2)学习初衷
在了解到 BI(商业智能)工具的强大功能后,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基于总部本次提供的BI 学习机会,我最迫切希望借助 BI 实现两个目标:
1、建立自动化指标看板: 我希望设计一套指标模板,让系统能自动抓取数据,按日、周、月生成关键质量指标。最终目标是能一键生成清晰、直观的可视化质量看板,让质量状况一目了然。
2、构建深度分析模型: 我期待能建立专门的质量分析主题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更高效地从数据中挖掘出最突出的质量问题,精准定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甚至能进行趋势预测,为解决问题提供明确的方向。
我相信,实现这两点将极大提升我们质量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洞察力,为工厂的质量改进带来质的飞跃。
二、作品简介

本次作业主题为XX企业的销售额报告,目标为:以区域维、人员维度、产品维度等对销售额及利润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对业绩健康性、区域发展均衡性、团队贡献的等进行评估,为后期业务决策提供支撑。
2.1分析思路:首先对销售汇总、利润汇总、总利润率进行输出配合过滤组件进行展示,通过年月维度对销售额及环比值进行分析,找到销售额整体走势,通过钻取对销售区及城市以饼图展示销售额及占比,得出贡献失衡区域,结合区域利润比分析,得出销售额与利润的匹配性,识别"高销低利"结构性矛盾。通过筛选“高销售低利润”产品,为后期结构调整、产品平替等提供决策。在通过区域团队分析识别后期需帮扶对象。
2.2数据处理:新增总销售利润、总销售额、利润录、销售额环比等计算指标,过程未涉及复杂计算逻辑,但需注意:
利润率 = 总利润 / 总销售额 * 100%
区域/产品利润占比 = 该区域(产品)利润 / 总利润
2.3可视化报告:
图表类型
|
分析目标
|
分析目标
|
核心指标概览
|
指标卡
|
直观展示总销售额/总利润/利润率
|
区域销售分布
|
饼图
|
识别销售额主力区域及区域发展均衡性
|
销售趋势分析
|
柱状折线图
|
观察销售额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增长情况
|
团队业绩排行
|
柱状图
|
对比区域经理个人贡献,评估团队绩效分布
|
区域利润贡献
|
柱状图
|
分析各区域实际利润创造能力
|
2.4、结论
2.4.1关键指标诊断:利润率15.97%处于健康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如通过优化产品结构)。
2.4.2区域失衡问题:中南及西南利润率高为17%,其他区域需从定价及产品结构进行对标改善,西南、西北、东部销售额垫底,需资源倾斜,建立专项改善计划,。
2.4.3团队绩效两极分化:
张艳(576.27万)、乔夏(436.61万)等头部经理贡献突出,而王艳红(15.61万)等业绩较差,需加强培训或调整资源分配。
2.4.4产品结构优化点:
识别出“高销售额低利润”产品为电话、办公桌及显示器,需推动技术改进或价格调整。
三、学习总结
作为工厂质量推进人员,深入学习并应用商业智能(BI)技术,为我的本职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紧密关联的维度:
首先,在工具掌握与应用效率上,星云台、OEE等其他部门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基于业务需求搭建质量绩效看板,这彻底取代了耗时耗力、易出错的手工数据整理,实现了关键质量数据设备效率、客户投诉率的“一键刷新”与即时可视化呈现,大幅释放了我在数据处理和报告生成上的精力与时间。
其次,在质量洞察与根因分析能力上。通过BI强大的交互式分析(钻取、筛选、切片)和关联建模能力,我能迅速突破表面现象:快速定位异常波动的根本原因(如精准关联某台设备特定时段的工艺参数异常与某类缺陷的集中爆发)、进行缺陷的多维度根源剖析(产品型号、工段、班次、操作员、变更)、深入追溯问题批次流向、量化不同变量对最终质量的影响权重。 这显著提升了我问题解决的精准度与速度,从“事后救火”转向基于数据的“事前预警”与“快速围堵”。
再者,在业务价值创造与决策支持层面,BI极大地赋能我进行预防性质量管理和推动持续改进:
量化验证改进措施成效: 清晰对比改善项目(如新夹具上线、工艺参数调整、操作员再培训)实施前后的质量数据变化,提供客观证据。
支撑预防性决策: 基于历史数据和趋势预测潜在风险点,推动预防性维护、高风险物料加严检验策略调整等。
总结而言,BI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我的工作方式和在工厂中的价值定位。它让我从传统的“质量数据记录与报告者”,蜕变为一名能够快速洞察质量核心问题、精准定位根因、用数据驱动预防性改进和科学决策、并有效量化质量改善成果的“变革推手”。通过BI,我能更主动地保障产品一致性、降低成本损失、提升客户满意度,并最终赋能工厂实现卓越运营目标。 |